荷语天主教鲁汶大学(荷兰语: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英语:Catholic University of Louvain,拉丁语:Universitas Catholica Lovaniensis,简称KUL)。是欧洲低地国家重要高等学府,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学之一。其前身为1425年由教宗马尔定五世下令建立的天主教鲁汶大学,是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1] 1968年天主教鲁汶大学分裂,操荷兰语的部分留在鲁汶,组成荷语天主教鲁汶大学。操法语的则搬至新鲁汶,建立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
地理位置
大学位于西欧历史名城——鲁汶。鲁汶市和德国哥廷根、海德堡类似,为传统大学城,校园没有围墙。鲁汶大学校产遍布全城,并拥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处。鲁汶距离欧盟首都布鲁塞尔仅约25公里。鲁汶火车站有专列特快直达车次往返于布鲁塞尔国际机场和鲁汶大学城。
历史沿革
初创时期
1425年是教会禧年,在布拉班特公爵约翰四世的提议下,罗马教宗马尔定五世于12月9日诏令建立天主教鲁汶大学。鲁汶大学初创时期教授主要来自巴黎大学、科隆大学和维也纳大学,并设有文学院、法律学院和医学院。1432年,增设神学院。后来规模逐渐扩大,学术声望也明显提高。许多著名学者也来此执教。
文艺复兴时期
16世纪人文学者伊拉斯谟在鲁汶大学执教,并于1517年创建了三语言学院,研究希伯来文、拉丁文与希腊文,使鲁汶大学成为当时欧洲人文主义研究的中心。富有改革精神的教宗哈德良六世也曾是鲁汶的教授。哲学家尤斯图斯·利普修斯也曾在这里执教过很多年。鲁汶大学的科学传统源于数学家弗里西斯,他培养了很多科学家,如地图学者墨卡托,他的绘制地图方法至今仍在使用;植物学家多多恩斯和现代解剖学之父维萨留斯也在鲁汶学习或执教过。
鲁汶大学初建时,适逢比利时地区经济崛起,大学发展迅速。但随后比利时先后经历西班牙帝国、奥地利、法兰西帝国、荷兰王国的统治。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在今荷兰南部和比利时弗兰德地区爆发了尼德兰宗教战争,鲁汶大学因战火遭到严重破坏。奥地利统治时期,教育体制受奥地利的深刻影响,体制较为僵硬。在法兰西帝国统治时期,鲁汶大学曾一度被迫关闭。1797年,天主教鲁汶大学被法国政府关闭,直到1834年才恢复教学。
比利时独立时期
19世纪初,经历独立战争,比利时从荷兰王国独立,成立比利时王国。1835年,九位有崇高威望的天主教枢机主持恢复了天主教鲁汶大学。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
由于比利时王国地处西欧心脏地带,历代均为交通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比利时都未能幸免,被德国二度占领,鲁汶大学亦经历浩劫,其著名的图书馆两次被焚为灰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以重建。
1914年,大礼堂和图书馆被德国人烧毁,三十万册书籍化为灰烬。战后在美国和国际组织资助下,重建了图书馆。不幸的是,二战中图书馆再次被焚。九十万卷书只剩下一万五千卷,整个学校受到极大破坏。二战以后才又重新恢复,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1968年代开始学校再次受到政治影响,说荷兰语的教授和学生要求将说法语的人士赶出学校,两方发生严重冲突。当时的比利时首相范登·博埃南不同意学校分裂,结果比利时政府中有八位弗拉芒族的大臣自主离职,导致内阁空虚;范登·博埃南无力支撑局面,不得不宣布辞职。新大选之后,比利时政府最终作出裁决:天主教鲁汶大学一分为二。1970年,天主教鲁汶大学正式分裂成两所大学:天主教鲁汶大学(荷兰语)(简称荷语鲁汶)与天主教鲁汶大学(法语)(简称法语鲁汶)。前者留在原址,后者绝大部分系迁往新建的新鲁汶,医学院迁往布鲁塞尔附近。